《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林达在书的开头便强调了本国历史对本国政治体制是否成功影响力的巨大,他们用了一个反例:“一个笔友谈到美国的先贤们是依据理性设计,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可是他进而认为,一整套政治制度可以凭借着智慧的头脑,就这么“凭空”设计出来的。“其实这应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通病。高中课本讲三权分立的创立者,讲其意义,似乎暗示着美国政体成功之处就在于几位高明的政治思想家;朋友圈和论坛里有各种广泛流传的文章,”同一件事在美国与中国的对比“。只摆事实不再多说。列宁有言:“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背叛”一词也许有些言重,但一件事情如果割断历史,哪怕是忽略,都可能减少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更何况是政治制度这种连接过去与未来,平民与高层的关键之物。美国在三百年前还是一张白纸,而中国已在时代洪流中伫立千年;美国共和的萌芽早在建国之前,而中国的封建制度源远流长;美国文明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海洋文明,而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文明……种种的不同决定了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国情。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中一个浓墨重彩的形象,从独立战争,到纽堡政变、费城会议,他为美国的政体奠定了非常多良好的基础。我们不禁很容易会去想像,如果把毛泽东换成华盛顿,中国的进程会不会完全不一样?但不是华盛顿成就了美国,而是美国选择了华盛顿,他曾经是一个平民,让他从底层一步步上来,是美国的决定。美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的影响,贵族精神、绅士风度是其特色,而华盛顿最出名的便是其对自我极为严格的要求,而林达在书中也曾多次赞美美国的国父们的绅士风度。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市井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文人之风也无法与西方的贵族精神等同,所以我们不可能选出一个华盛顿。而中国与苏联也不能等同,中国当今的制度与列宁时期的苏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8月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当前思想理论形势研讨会中围绕中国道路将来该怎么走,提出不少问题。其中一条便是“当前深化改革仍然是对1978年以来指导思想和路线拨乱反正的继续,是摆脱苏联模式后的社会主义,那么,现在对苏联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要不要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反思?”其实这也表明中国高层基于我国国情改革的一种体现。虽然国与国之间不能等同,但是有一些精神仍然具有借鉴性。比如,规则的重要性。在费城会议中,林达强调了规则在这场会议中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委员会制度;特殊的发言制度等等,规则不能照搬,因为其背后都有其历史,譬如委员会制度,林达在书中就做了专门的介绍,而其在会议中的作用无可代替。而中国会议中的规则需要改变,不能再是“领导挥挥手,人代举举手,观众拍拍手”的场面了,规则的僵化古板,必将带来会议效率的低下与形式主义的泛滥。规则是一种经验的成果,而民主作为一种文明成果,虽然“它是不可能从市井街头的吵架中产生的”,但也不可能是从形式主义至上的会议中产生的。再比如我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应当学习美国国父们的智慧,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林达在书中这样写道;“美国的国父们,他们无一例外地有着一种欧洲学者式的思考,新大陆人的朴实和一份当代政治家少有的天真。”想想当时,独立战争后国库空缺,州与州之间纷争不断,曾经设想的实力较弱的政府并没有给美国带来想像中的好处,那时的学者,绝对不比现在中国的学者们要轻松。可是他们从未放弃,以一种赤子式的执着,学习,立论,讨论,循环再循环,他们给我们的感动是一种实干家的感动。可是中国如今似乎又出现了一种“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倾向,越来越多的时评变成“无的放矢的抒情散文”,道理说得很多,读下来却感觉什么都没说。我在看冯唐、《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些书时会不太舒服,因为作者似乎总是将自己置于中国社会之外,给自己披上君子独立浊世之中的光环,又狠狠踹中国一脚。这种“旁观者理性”,中国需要,但不是中国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