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陨石流星雨彗星、陨石、流星雨彗星陨石流星雨彗星轨道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目前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轨道很不相同,它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彗星陨石流星雨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核(nucleus):距离太阳远时(大于5天文单位)唯一存在的部份;形狀不规则;大小只有数公里(如形似花生的哈雷彗星核大小为短轴8公里,长轴15公里);成分有如“脏雪球”,也就是冰(水、甲烷、氨)与尘粒(如陨石般的矽化物、金属)的混和;反射率低(如哈雷彗星约为0.03)彗发(coma):接近太阳時,冰蒸发;分子(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氨)分解、游离。气体分子逐渐分解,以约1km/s的速度离开彗核,尘埃则因为黏滯、碰撞也同时跟着向外运动。直经约数万到数十万公里。彗星陨石流星雨彗星的结构---彗尾、包晕彗尾(tail):蒸发、游离的物质受來自太阳的力,推向背离太阳的方向,长约千万公里,甚至达一亿公里多。•包晕(halo):围绕在彗星头部之外的氢原子云气,可绵延千万公里(比太阳还大!)彗星陨石流星雨尘埃尾:弥散、弯曲;太阳辐射照在它们上面产生的压力大于來自太阳的万有引力,尘埃颗粒反射阳光形成了尘埃尾,尘埃尾中的尘粒会受到太阳重力场的影响而略偏向太阳,这正是尘埃尾並非恰在彗星与太阳的反侧,而略弯向太阳的原因。离子尾:狭长、笔直;由游离分子組成、色蓝。推力來自太阳表面喷散出來的物质(称作太阳风)在地球轨道附近,太阳风的物质为游离氢(也就是质子与电子),其密度约为每立方公尺百万到千万个粒子,时速约每秒五百公里。彗尾种类彗星陨石流星雨彗星的結構1.彗核離子尾(藍色)3.彗尾<2.彗髮塵埃尾(灰黃色)天文常識---彗星隕石流星雨彗髮和彗尾的形成原因彗核接近太陽的時候,受熱而釋放出氣體和微塵,形成彗星發光的頭部—彗髮,當它進一步接近太陽,太陽風(太陽發射的帶電粒子)會把這些氣體和微塵向後推,形成美麗而壯觀的彗尾,這也是彗尾為永遠背著太陽的原因。彗星陨石流星雨彗尾特性彗星的彗尾永远背向太阳,彗尾的形狀随时都有变化。离子尾:由电离物质构成。质点较小,受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的作用较大,往往形成细直的长尾。离子尾物质的颗粒,与可見光的波长相当。蓝光受到大角度的散射,甚至与阳光原进行方向反向,故离子尾的颜色呈淡蓝色。这与晴空为何是蓝色的理由完全相同。尘埃尾:尘埃物质构成的,物质颗粒较大,颗粒受太阳风的影响较小,往往散布较宽且落在奔向太阳的彗星之后呈弯曲状。远大于可见光的波长,故只反射太阳光而呈白色。彗星陨石流星雨哈雷(Halley)彗星周期76年,最近一次接近太阳是在1986年,下次来临则要等到2062年了。牛頓的好友哈雷依照牛頓运动定律,计算出许多彗星的轨道;他发现1682年大彗星轨道,跟以前出现的轨道相同,之前是在1531年及1607年出现,前后也相差76年;后來这颗大彗星就称为“哈雷彗星”。哈雷在1705年对世人做了预言,这是首次有人预言彗星的出现,1758年圣诞节(刚好是牛頓的生日,真是美好的巧合),它又再次出现于...